金广资产董事长:聊聊我成功和失败的投资案例
发布时间:2018-05-04 来源:--通过案例,总结经验和教训,回顾投资理念形成的心路历程。
4个成功案例:
上海机场、安徽合力、汉威电子、贵州茅台
2个失败案例:
TCL集团、金融街
一、上海机场
从1997年开始进入股票市场,可以说是一头雾水。刚开始看行情都不方便,都是从报纸上看价格。后来进入证券公司上班,面对不同的流派,也不知道如何抉择,打听消息、技术分析,各种书籍也都去看,就是在瞎折腾。
直到2001年左右,我在关外坪山做服务部经理的时候,因为百无聊奈,经常去一家小书店打发时间,发现一本很不起眼的书《怎样寻找成长股》,拿起放下,第三次终于看进去了。由衷赞叹菲利普.费雪的无私分享,特别是有一章《投资哲学的形成》,叙述了他自己的投资哲学的形成过程,对于年轻的我帮助非常大。刚开始每年要看1-2遍,觉得费雪在书中没有半句废话。循着思路,我找到几个好股票,在我求职研究、投资职位的过程中获得认可。
比如上海机场,机场生意处于垄断地位。当时上海(长三角)的加速增长趋势非常明显,2002年11月,一位自称"我为伊狂"的网民,在人民网"强国论坛"发表了题为《深圳,你被谁抛弃》的文章很出名,我当时所在的证券公司研究所也从深圳搬迁到上海,记得当年的PB和PE估值也都不高,我在去几家公司面试(青*证券研究所、民*证券自营部、汉*证券研究所)的过程中都推荐了他,也获得认可,增加了年轻的自己的自信心。但可惜的是,整个01-05的熊市过程,我对于价值投资还不够坚定,对于各种流派还在不断尝试过程中,上海机场上涨了2-3倍,但我自己却没有真正的获益于他。
包括去西*证券自营部面试时只推荐了一只股票:招商银行,虽然思路很对,也获得认可,但并没有很坚定地去实践价值投资。
二、TCL集团
04年左右,在某券商资产管理总部做研究员,领导让我去调研TCL集团,这是进入买方后第一次做重点研究。当年在中国对标三星的,不是现在的华为、美的,而是TCL集团。股东会议前,董事长花1个小时和我们机构投资者做了沟通,对于两个海外并购都充满信心。回来后,我也简单的把海外并购业绩进行累加,写出了研究报告。
当时和四川长虹、深康佳对比,TCL集团估值相对更低,而且管理团队明显更优秀,彩电业务虽然利润微薄,但手机业务还不错。两个收购道理也讲得通。
最终结果是TCL集团股票大幅下跌。直到06-07的大牛市,才回到原来的位置。
回过头来看,TCL集团所从事的行业本身就是激烈竞争、利润微薄,同时进行的两个海外并购过于激进,对于彩电行业CRT向液晶普及速度缺乏认识。
认识到,一定要看大趋势,同时估值要看绝对估值而不是相对估值。还有一个当时没有总结出的,就是要选择好行业和商业模式(费雪主要是看制造业,所以对于行业选择认识不够)。另外就是不能盲目信任资金的力量。
三、安徽合力
经历了TCL集团的惨痛教训后, 05年看到一篇推荐安徽合力的研究报告。物流行业发展趋势很好,同时人工成本越来越高,叉车作为物流机械的主要品种,需求增速很确定。当时一看估值,8倍PE,业绩增速30%以上可以看好几年,然后就越来越感兴趣,找了在一拖工作的同学,他刚好认识一个叉车行业的资深人士,然后刚好可以实践费雪的“闲聊法”,对于叉车行业、合力公司有什么问题,只要我想到了,就可以找到业内权威人士帮我解答,我那段时间,一天到晚琢磨合力的投资问题,记得有一次在坐公交车时想到了个问题,直接手机咨询朋友。
看明白了行业趋势,想明白合力相对于国外、国内对手的竞争优势,行业特征把他和通讯行业、机械行业做对比,最后就是非常笃定地向所有人推荐。刚到国信泰九时,我给客户经理和客户第一个推荐的就是安徽合力,理由说得极其有说服力,而且只推荐一个。获得非常好的效果,给客户带来非常好收益,我分析认为可以从8倍PE涨到15倍,后面在大牛市的背景下,涨了1、2倍。
在07年去华夏基金参观,看他们分析合力案例时,其分析逻辑也没有超越我05年做的分析。安徽合力推荐成功后,振华港机、万科、招商银行的推荐也顺风顺水。
最重要的领悟是:市场是可以继续低估的,只有成长性才能保障不能继续低估下去。先找到一个大趋势,然后找出管理优秀、竞争优势稳固,在估值合理(甚至低估)时买入。不赚钱也难。
四、金融街
经历了一波大牛市,到了09年,看到金融街在08年顶部进行了增发获取资金,然后在09年底部买地,觉得做得很对,金融街在北京金融核心区的写字楼资产也是很明显前景看好。在相对底部推荐买入后,当时看涨一倍,然后市场如自己预期,上涨了30%。然后滞涨见顶,反弹后筑双头,等到了10年下半年,从赚30%到亏30%左右。
回过头来看,金融街的管理团队是出现问题了。但由于心理作用,刚开始的看得更高,后面是希望反弹再出。实际是很大的机会成本,但这也是绝大多数市场参与者的通病(心理障碍)。
当时一直在关注段永平的博客,那天刚好看到他说的那句话,“知错就改,从长期来看,再大的代价也是最小的代价”。从赚30%到亏损30%,指导客户卖掉金融街后,客户可以在成长类股票上获取了好几倍利润,而金融街继续下跌了三年,后继最多跌幅接近50%,15年大牛市也就涨到前期高点附近。最重要的是,我养成了知错就改的投资习惯,形成了纠错能力,一项投资,我们买入时肯定是预期会上涨,如果不如预期(下跌或者很长时间不涨),我就会反思,如果是短期错了,继续看看,如果想明白是中长期错了,坚决卖出换股票。
五、汉威电子
在12-15年的成长股行情中,虽然推荐参与了很多股票,但汉威电子是跟踪最久、花时间最多的股票。对我的影响也较大。
最先关注汉威电子,是听到有研究员推荐,物联网的大背景,公司做传感器(当前主要是气体传感器,然后再拓展)。当时公司受困于煤炭行业的不景气,市值只有十几亿,我从多个渠道,了解到任总是个诚信、有能力、事业心强的领头人。所以就逐步参与并研究跟踪,最高时汉威市值达到160亿,接近10倍的涨幅。
15年后汉威回调了许多,仔细思考当时牛市的逻辑和思路,对于进一步完善投资体系很有帮助。在熊市确立,汉威接近6个跌停的过程中,也深刻体会到市场的残酷和修心的重要性。
六、贵州茅台
贵州茅台是大众情人,我在研究投资过程中,也多次参与过,07年在他身上赚了1倍;12年在自营部门第一个买入的股票就是贵州茅台,后面经历整个塑化剂事件、反腐事件,16年发行产品后又买入持有,17年第二个产品一成立也买了贵州茅台。为产品获取较好业绩贡献不小。
对于茅台的投资,让我深刻认识到行业选择和品牌的重要性,12年茅台退出公务消费后,其他白酒公司业绩都出现了2年的下跌,只有茅台没有下跌,一方面他挤占了别的品牌在商务、民间消费的份额,另一方面市价的下跌损失的只是经销商的利润空间而已。这种顺时价量齐升,逆时挤压式增长的超级品牌是多好的投资标的,消费升级最终都会归结于茅台,高端白酒在整个白酒行业市占率还较低,只怪自己参与太迟,参与还不够多。
经历过12年的起伏,思考贵州茅台的后期走势,也颇有意思。长期来看,价量齐升的品牌力会带动茅台市值长期看好。但一旦经济景气度下降或者市场价格过高,不排除出现短期波折(因为肯定有相当大数量的茅台是被收藏起来啦)。如果涨幅过快,估值过高,也不排除茅台股价出现短期波折。而且,由于茅台的产能限制,必然存在市值的天花板。
回顾我的投资理念的形成过程,很早就接触和认可成长型价值投资理念,但需要不断去积累经验和人脉,需要积累长期好资产,需要积累成功的案例,需要修正完善交易心理等各方面,最终才能成为一个合格(优秀)的投资人,能长期稳健获取满意回报。
我坚信,坚持“长期好资产、选择性下注”的投资体系,通过努力一定可以为信任我们的投资者获取长期满意回报。